醫院空間設計中的急診室設計重點在於「醫院設置標準」、「醫院評鑑標準」、「JCI標準」、「輕重分流」、「五級分類」、「急診暴力」等等的議題外,感管制控制更是重要議題,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階段,有相當比例的院內感染案例起源於急診室。
但是在營運中的急診空間改造,除了上述課題外,還要在設計階段就必須確定在改造過程中的分期計劃,而每一期都必須確保所有的功能-檢傷、批掛、看診、急救、留觀、感控等都能正常運作。
而這次雙和醫院急診改造除了將急診部門完整全面打造外,還擴大了急診留觀空間,以符合急診的最優運用。
施工階段大架構分為五期,共歷經九個月,在109年12月底如期完工。
這次雙和醫院急診室的改建開始於新冠肺炎剛開始時,台灣疫情相對輕微,但已經開始構思分艙管理,因此分隔出四個留觀區,其中一個重症留觀、一個微負壓留觀、兩個一般留觀,彼此間均以硬體隔間區隔。
而微負壓隔離區與急診負壓隔離病房區的看診區有管制門相通,避免傳染性病人需要經過急診其他一般病人區域。。
另外,由於醫護人員每次進出負壓隔離病房都需要穿戴完整隔離衣,耗費時間、又非常不舒適,因此於病室與重症留觀區的牆面設置電控玻璃視窗,讓護理人員方便直接由外觀察病人,但又能在關閉電控玻璃時,保留病人的隱私。
前幾年,「急診暴力」一詞讓所有急診室在設計時,都要多留一個方便醫護逃生的出入口。
但是,靜靜在急診室觀察,來到急診室的病人和家屬大多都已經處在相對緊張的情緒之下,因此縱使醫護人員和顏悅色地安撫,有時仍難免在言語與行動上失去平時的從容與溫和,因此和緩情緒應該是急診空間設計上的重點。
雙和急診室樓高相當高,但是原始興建時並未將管線更妥適安排,因此天花板高度無法彰顯出這個優點,而等候區有幾片大玻璃可以將陽光灑入,但是過去為了節能都用窗簾遮住;
這次利用各個假日(樓上門診區沒有看診時),努力將現有管線重新安排提高,同時利用流明天花、牆板延伸、燈光隱喻等方式,配合完全打開的窗戶、等候座椅的重新排列,讓等候區維持該有的醫療行為外,更增加一些非屬醫療空間的人文氣息,期望和緩病人及家屬情緒的同時,也能提供辛苦的醫護人員一絲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