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實驗依據 洪昭竹博士在「實驗動物與生物醫學進步之互動」一文中提到,早至公元一百多年,第一位傑出的醫生和生理學家高蘭 (Galen),在羅馬執業時,即利用豬、猿猴及狗作為醫學研究的對象,而其研究結果被他利用來作為治療的基礎;此後,除了公元400年前,一本醫學手冊 “Corpus Hippocraticum”有描述解剖及生理實驗外,直至15世紀,實驗醫學及生物學才慢慢活躍起來。
現今動物實驗大多數用的動物都來自於人工目的性培育,少數是在野外捕獲或者由通過拍賣和動物收容所所獲得;且這些動物實驗操作在不同國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監管。
但是動物實驗在「實驗動物是否真能與人畫上等號」、「物種平等」、「實驗動物的疼痛、緊張等的道德」議題上仍受到不少的質疑。
因此,我們珍惜任何一隻實驗動物在實驗者已經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可取得重要數據的狀況下,期望提供一個優質的實驗環境,讓每一隻實驗動物的犧牲都有價值。
動物實驗在二十一世紀具有重大突破性發展,包括醫學、藥學、生物學、遺傳學、獸醫學、微生物學、環境學、食品學及農業科學等,均需使用實驗動物。
第一級是無菌動物﹙Germ Free Animal﹚,係指完全不附有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直接飼養於無菌室中。
第二級為特定病原動物﹙Gnotobiotes﹚,是指附有特定而明確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
第三級即為無特定病原(SPF)動物,是指實驗動物沒有附存特定微生物或寄生蟲的動物,飼養於隔離系統中,使特定病原隔離於外,但允許常態微生物自然定著。
第四級實驗動物稱為一般動物﹙Conventional Animal﹚,實驗者對寄生其身上的微生物或寄生蟲一無所知,直接飼養於開放的環境中。
動物實驗的品質影響研究成果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因此具有國際權威性的刊物均要求其所刊登之論文所使用的實驗動物必須是SPF級。
WTO在生物製劑規程中也明文規定:生產或檢定生物製品,應採用SPF級實驗動物,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本案是公司第三個動物實驗室的案子、第二個SPF實驗動物的案子,但是是第一次在全新的建築物的案子,空間配置上設置猶如手術室般的人員、物料、籠具、實驗動物等的單向管制動線,確保所有實驗動物不被汙染,避免動物實驗因實驗動物汙染而失敗,造成實驗動物的白白犧牲。
雖然原規劃就是做動物實驗室使用,但是SPF實驗動物需要在無菌、正壓環境中飼養,因此進迴風管配置占掉了大多數天花板上的空間,然而幸運的是,本案位於頂樓,直接將維護空間環境的空調箱及排氣機組設置在屋頂,然後直接引入樓板下,避免了風管交錯的窘境,相對維持了天花板的合理高度,以符合標準籠架運送所需的高度。
SPF實驗動物除了有無菌、正壓的環境要求外,對於環境的溫度、濕度、換氣次數(新鮮空氣)、空氣流向、進出風速度(噪音控制)、照度、RO飲用水、飼料消毒等都是重要的設計因素,因此配合單向管制動線的空間配置合理分配各潔淨度分區、壓力梯度分區、照明亮度分區等就是專業整體設計的重點了。